朱元璋每次见到那位穿着破旧的官员,总会称赞他是清廉的好官。可是,刘伯温却不这么看,他曾多次警告朱元璋:“这个人最好早点处理掉老牌配资平台论坛,不能留着。”但朱元璋以为刘伯温是嫉妒这个“清官”,于是并没有听从他的建议。
这位所谓的“清官”真的是如他表面上看起来那样无可挑剔吗?还是刘伯温真的是在心生嫉妒,想陷害他呢?说到人心,社会复杂,很多人表面伪装得很好,背地里却做着见不得人的事。有些人,甚至能隐匿一生,直到最终才显露出真面目。
事实上,刘伯温的看法是有道理的。根据史料记载,他并非因为嫉妒而反感这个人,而是因为他察觉到了这个官员的真正目的。那么,这位“清官”到底是谁?他为什么要装得这么清贫呢?
展开剩余85%在元朝末年,皇帝无能,导致各地民变四起,南方几乎完全脱离了元朝的控制。朱元璋就是其中一支起义力量的领袖,他的敌人中有实力强大的张士诚和陈友谅。尤其是陈友谅,在当时南方几乎是最强大的军阀之一。
元朝内部的纷争,也为朱元璋争取了宝贵的时间。元朝一方面平定北方的起义,另一方面却因内部斗争分裂。名将王保保原本该南下抵御朱元璋,但却和自己人起了冲突。要是王保保带兵南下,朱元璋很可能无法抵挡,毕竟当时的他尚未强大,也忙于四处打战。
就这样,元朝内乱给了朱元璋喘息的机会。经过鄱阳湖之战,他成功击败了陈友谅,又打败了张士诚。为了防止元朝突然南下,朱元璋在北方部署了大量兵力。
在这一系列胜利后,朱元璋声势越来越强大,元朝皇帝意识到自己打不赢朱元璋,于是尝试用招降的策略来解决问题。这个时候,名叫张昶的官员出现了。他当时是元朝的户部尚书,官职高,生活优渥。
张昶被派来劝降朱元璋,原本打算通过此举让朱元璋投降元朝,享受金银美女的诱惑。然而,朱元璋对这种劝降话语并不感兴趣。自从亲眼目睹父母和大哥被元朝官员残害后,朱元璋的心中已经定下了一个信念——这个世界上,要么是朱元璋活着,要么是元朝灭亡。
于是,他冷冷拒绝了张昶的诱惑。尽管拒绝,朱元璋并未过多怀疑张昶,反而因为他有一定的才干,决定让他留了下来。张昶无奈,只能继续待在朱元璋身边。
随着时间推移,张昶逐渐获得了朱元璋的重用。但他心中的阴谋并未罢休。尽管元朝已处于灭亡边缘,他依然时不时向朱元璋提出投降元朝的建议,甚至用“金钱美女”作为诱饵。然而,朱元璋对此仍然不为所动。一个始终虎视眈眈的元朝,就像一只卧虎,随时准备伺机而动,怎能让朱元璋放松警惕?
面对无效的劝降,张昶开始施展更为阴险的计谋。他尝试通过一套残忍的法律制度来削弱朱元璋的统治。张昶提出,要加强对百姓和军队的管控,设立严厉的法律。这样一来,许多无辜百姓可能会因法律过于苛刻而被囚禁,百姓的不满情绪也会进一步加剧,进而损害朱元璋的威望。
然而,朱元璋对张昶的建议并不感兴趣,常常冷漠以对。每当张昶在提出这些建议时,朱元璋只是默默沉默,甚至一言不发。这个沉默的反应让张昶逐渐感到不安,毕竟他意识到,朱元璋心中可能早已有了对策。
经过多次劝降和挑唆,朱元璋渐渐意识到张昶的意图。于是,他将此事告诉了刘伯温,刘伯温立刻明白朱元璋所言极是,说道:“他想当赵高啊。”朱元璋笑了笑,答道:“像他这种人,迟早会有人除掉他。”
随着朱元璋的沉默,张昶越来越感到不安,最后他因病请假回家休养。就在他休养时,一位名叫杨宪的朋友来探望他。张昶见此,心情极为紧张,因为他害怕杨宪发现他写给家人的信。这些信中,他表达了对元朝的思念,尤其有一封信提到:“我虽身处南方,却时刻思念着北方。”
杨宪带着这些信返回后,直接将信交给了朱元璋。朱元璋看过信后,心里充满了惋惜。张昶确实是个有才之人,可惜他是个叛徒,不能让他回去,于是最终朱元璋决定将其除掉。
至于张昶为何总是穿得破破烂烂,原来这是他故意装出的形象。朱元璋对贪官极为反感,张昶希望通过这种装扮来博取朱元璋的好感,从而更容易实施他的阴谋。可惜,他低估了朱元璋的智慧,也低估了刘伯温的眼力,最终他还是没能逃脱被除掉的命运。
张昶的故事,告诉我们有时候,表面上看似无害的人,实际上可能隐藏着不可告人的动机。做人要低调,不要过于刻意地展示某一方面的品性,反而可能适得其反。
发布于:天津市满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